您好,欢迎访问乐鱼体育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新能源投资谁都预测不到十年后的事?

发布时间:2024-05-22 11:48:56浏览次数: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发展双碳路线,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能源体系,新能源发展与投资仍大有可为。不过,光伏、风电、锂电正在经历阶段性产能过剩,从爆发式增长转为稳健式增长,那么未来五到十年,新能源行业又会诞生哪些新的机会?

  在“第18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源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琳担任主持,鼎兴量子合伙人陈大志、CMC资本董事总经理顾晓立、朝希资本管理合伙人惠亨玉、聚合资本合伙人李墨、再石资本合伙人夏中宝、辰韬资本合伙人萧伊婷、东方嘉富创始合伙人徐晓围绕“新能源,是一场革命”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对话直面了当下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变化,刘琳提出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周期、未来该行业5-10年的发展、AI赋能新能源等问题。

  徐晓表示,投资人不要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其实大家很难预测五到十年后的事,但他认为2026年之后,新技术的迭代和产业拐点的出现,有机会跟经济的复苏形成共振。

  在全球电价不平均的背景下,萧伊婷非常看好绿氢作为能源在国际运输的可能性。另外,液氢也可能在一两年内迎来防止长期运输中泄漏的技术进步,未来也有望爆发很多液氢储罐技术公司。

  夏中宝表示,他们长期坚定认为新能源是未来的主力,目前新能源装机量和发电占比相对非常低,能源是工业的粮食,中国的工业如果再次重新迭代,一定要实现能源的本地化,从这个角度来讲该行业的空间仍旧非常大。

  顾晓立相信AI会赋能新能源,比如过去两年比较火的虚拟电厂,AI可以帮助它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通过对天气、时间、用户端负荷等分析去作调整,掌控整个系统,两者相辅相成。

  惠亨玉指出,人工智能在新能源制造业已经有了很多初级应用,比如在锂电、光伏等行业的黑灯工厂、无人工厂。这两年Open AI和大模型的发展应该面向未来前沿科学来解决新能源的未来发展问题,比如钙钛矿、固态电池、可控核聚变等问题,加速产业落地。

  李默表示,AI跟新能源的结合在于制造环节、智能电网、材料研发之中。因此,他们的投资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信息革命,一条是电气化,AI和新能源必然有交汇融合,必然会相互促进。

  陈大志认为,如果简单把新能源理解为风、光、锂、水、车就太狭隘了,他相信绿色科技在未来十年绝对是全球最顶级的赛道之一。他们一直将氢能放在投资观察池里,尽管现在拐点还未到,但如果它在制造成本、转化效率、运输成本上出现了重大技术突破,肯定就进入了他们的投资范围。

  感谢大家,我是源禾资本创始人刘琳,非常荣幸能够主持第十八届中国投资年会圆桌对线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发展双碳路线,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能源体系,新能源发展仍然是任重道远,新能源投资仍是大有可为。非常有幸和各位一起探讨,首先有请各位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机构,介绍一下各机构相应的新能源领域主要策略和打法。

  大家好,我来自鼎兴量子投资。我们公司成立于2013年,管理规模累计七十多亿。我们主要的投资方向是高端制造,具体而言,我们有三个比较专注的细分赛道,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绿色科技。我们的投资阶段更偏重于中早期,我们72%的项目是中早期项目;我们投资策略更倾向于领投,我们55%的项目是以领投方的身份参与;我们的投资偏好是技术驱动,我们所投的专精特新项目占了我们所投项目数的40%。在新能源领域我们更关注拐点来临即将爆发的新兴市场。

  大家好,我是CMC资本的顾晓立,在我们基金负责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募资工作。我们基金成立有14年时间,总共管理规模达300多亿人民币,其中有包括来自中国、新加坡、阿联酋这些国家的主权基金。针对新能源行业我们去年跟地方政府和产业龙头一起成立了一只新能源的专项人民币基金。过去13年时间,我们累计投资了70多家企业,绝大部分是以领投的身份参与,13年间我们已实现了三十多个案子的退出。

  第一,我们投资阶段聚焦中后期、成熟期,非常重视项目投资的退出,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时间点,。

  第二,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情是帮助我们被投企业走出去,并把海外的先进企业引进来,过去13年已有数个成功案例。

  第三,我们比较关注于水下项目的挖掘,可以看到我们被投企业绝大多数并不一定是市场热点项目,除了我们机构之外可能也不会有太多其他股东参与。

  大家好,我是来自朝希资本的惠亨玉。朝希资本于2015年在上海成立,过去这八年我们主要关注两个赛道,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电子&半导体。在2021年之前,我们以产业并购作为主要产品,2021年以后我们转向以少数股权投资的方式切入产业投资。我们主要的资金来源构成包括很多来自于产业的合作伙伴。我们是一家以产业为本、以产业协同为出发点的投资机构。

  在新能源产业赛道上,我们主要的投资领域是光、储、氢、充、碳这些细分领域。自去年8月证监会对新能源上市有一些窗口指导,我们减少了对中后期项目的投资,更多聚焦在早中期项目上。我们基于对产业的理解、帮助企业完成产业战略规划及产业资源的托举,让企业实现从小到大一个比较快速的升级和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实现了比较好的投资回报。

  大家好,我是深圳聚合资本的李墨,我们团队基本上是深圳的一些大企业,像华为、中兴、比亚迪这样实业的背景出身,所以我们投资风格就是扎根在这个产业里,我们希望产业里能够挖掘出一些独特亮点的项目,我们投资方向来讲并不完全是在新能源这块,我们基本盘其实叫以半导体为核心的ICT。

  基于这个基本盘我们有三个新的方向,一个是能源材料,今天说的新能源领域,还有我们把汽车,除了电池以外,汽车零部件独立出来的叫汽车赛道,还有一个智能计算,就像AI和服务器相关的,我们叫做智能计算的赛道。

  今天的主题新能源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刚好跟我们后面三个赛道基本都有相关性,所以我来之前做了一些准备,我们投资项目当中我数了一下,新能源相关和汽车相关的加起来,大概超过了我们投资在这个项目上的一半,而且相对来讲现在发展比较不错,所以我感到参加这个圆桌是参加对了。

  大家好,我是再石资本的夏中宝,我们是一家垂直于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投资机构,2017年的时候由协鑫发起成立,目前在管5支基金。 我们一直致力于能源变革领域的投资,我们重点关注新能源整个产业链的工艺、设备、材料和配套服务。

  大家好,我是辰韬资本的萧伊婷,辰韬资本成立于2014年,目前累计管理资金规模逾50亿人民币,主要投资覆盖赛道聚焦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链、人工智能智能驾驶、高端智能制造三大板块,我主要是负责人工智能智能驾驶和氢能方向的投资。

  因为看好氢能赛道在储运方向降本增效的优势,我们2023年布局完全是在氢能储运方面,包括液氢储罐、管道、氢液化装备及做为绿氢载体的绿氨,未来随着欧盟航运纳入ETS体系,我们会陆续关注跟行业相关的船用CCS、绿色甲醇及绿氨等相关范围的应用。

  大家好,我是东方嘉富的徐晓,东方嘉富是浙江东方旗下的科创投资平台,浙江东方是浙江省省属上市金控平台,股票代码是600120,欢迎大家关注。我们集团主业是做金控,资金主要投向科技领域。

  东方嘉富成立于2016年,8年下来我们累计管理基金规模在170亿左右,已经连续五年的投资金额稳定在15亿左右每年,投资项目数量每年保持在三十个左右。我们70%的资金投向早中期,30%投在成长期。从新能源行业的角度来讲,我们全细分领域覆盖的,包含电池、储能、氢能等。

  我们成立于2019年,是资本市场的新兵,截止目前我们管理规模大概45亿元,投资项目70多个,上市项目6个,业绩不算好,但是小禾苗也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从投资地域看,我们重点围绕山东投资,辐射全国,有50%的资金投资于北上广深、江浙相关的区域;从投资阶段看,我们投早、投小,80%的资金投资于早中期、成长期项目;从投资行业看,我们关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六大行业。

  对于新能源产业我们打法比较简单,重点关注新能源上游的一些核心材料、核心器件、电控系统,这跟我们山东的产业特点相关。在绿电相关的领域,因为烟台有万华这种大的化工企业。

  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产业经历了狂飙突进式的发展,光伏、锂电、风电、新能源、储能等行业都诞生了一批伟大的企业。但有观点认为,这个蓬勃的发展周期可能接近顶部了,未来五年到十年,各位认为新能源最大的机会出现在哪里?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机会,我2007年入行做美元投资的时候就开始投资光伏,大家看到光伏一代代下来走到今天,也经历了很多大浪淘沙,最后活下来的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作为投资人来讲,我们都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我们其实很难判断精准十年以后的事情。2019年的时候大家对特斯拉如何悲观,对蔚来如何悲观,再想想2021年大家对特斯拉如何乐观,对蔚来如何乐观。所以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五到十年的判断,我们能做的事情是把握好现在大的机会。

  我们对新能源领域的把握,在氢能赛道,像储能、钠电的技术迭代上,我们认为有系统性的机会。当然这些系统性的机会不会在最近几年就可以开花结果,从我们机构的角度来讲,我们把视角给了2026年之后,我们觉得新技术的迭代和产业拐点的出现,有机会跟经济的复苏形成一些共振。这是目前新能源领域中新技术迭代方向上的机会。

  大家觉得新能源行业很卷,包括储能的上市公司去年年报披露出来的毛利率都是负的,卷无可卷,但是只能接着卷下去,但是卷的过程中,这两三年当中可能有存量博弈的机会,我们除了投资于新技术的迭代和发展之外,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用来支持行业当中的龙头企业,未必是上市公司,可能是行业当中的龙头创业公司,帮助他们做产业内的整合、团队的整合、资产的整合、客户网络的整合,这当中会有很大的投资机会。

  当样投资思路下的被投企业要具备几个前提条件,第一是管理团队要比较成熟,要有接收资产、接收客户的能力,其次他的产品和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第三是这个细分行业本身技术趋势的确定性以及竞争态势已经相对比较明朗,如果技术本身仍然在不断变化过程当中,或者过几年会被颠覆掉,就不太适合用整合投资的打法。所以,在投资的过程中有很多特别的机会,关键是我们的基本功,投资的系统和方法论,我们在这上面的能力是不是能够系统化、结构化地打磨出来。

  新能源我觉得今年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专注讲一下我们辰韬资本看到的机会。目前风光资源来看全球不平均,中东风光资源很好,但是用电量很少,欧洲、日本、韩国风光资源比较差,但是用电量多,这样全球电价就产生不平均状态。

  我们非常看好绿氢作为能源在国际运输的可能性。投新能源或者任何赛道都有一个问题,需要很多预测数据做判断,三五年后的价格是完全不一样的,用现在的价格计算,算不出来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投资。我们根据可靠的国际研究报告,中东接下来的度电成本会达到1美分,绿氢的价格会达到1美元每公斤。氢能的储运是非常重要的成本,无论是从中国的西部到东部,或者是国际从中东到日本、韩国、欧洲,我们看到了这个机会,中期的绿氨可能是一个机会,像掺氨发电,有一些国家政策有支持,比如韩国,有一些包销方愿意跟我们讨论。

  另外是液氢,包括氢液化装备和储罐,因为需要在负253度,长期运输中防止泄露需要技术的进步,我们认为技术的成熟可能也就在一两年内,我们基于未来1公斤1美元的氢价,运送到欧洲,销售价格在4欧元以内是非常有竞争性的的因为欧洲的价格也会降,我们配合更低的轻优化成本,更好的业绩,储罐作为载体,长期以氯氢做载体做国际能源贸易,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新机会,欧盟这边有很多相关的政策,目前总的来说,他们预计2030年前大约进口1000万,这是一个接近万亿的市场机会,我们相信在这个领域里接下来应该会爆发很多储运相关的液氢储罐的技术公司,我们也看到无论是订单反映或者国际项目的采购上,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势头。

  新能源领域背景的投资机构来看,我们长期坚定认为新能源是未来的主力,根本上来讲,目前新能源装机量和发电占比相对非常低,从中国的角度,能源是工业的粮食,中国的工业如果再次重新迭代,你一定要实现能源的本地化,能够本地控制,这个角度来讲这个空间还是非常大的,管理层来讲我们看到的机会首先光伏领域,这几年来看效率的提升非常快。从整个产业链,新能源的变化和变革来说,我们认为短期内有机会,经过这一波洗礼和周期之后,有再次腾飞极大的可能性。

  其实五到十年很难判断,但是我们还是要判断,光基于当下还是不够的,怎么做?从我们机构来说,我们认为要看到未来前进的方向,但是未必能看到准确时间的节点,但是方向一定要大致正确。

  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往几十年,我们认为大的产业来说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信息技术的革命,之前我看有嘉宾说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包括这十几、二十年来,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现在的深度学习到大模型,这条主线不断延伸,还有一条主线是电,可以理解为电气化,也可以理解为电池技术不断成熟,这是一条主线。

  现在电池的主线在锂电,或者说是以锂电为代表的电化学,其实是一个主流,新能源车只不过是这条主线在交通行业当中的一个应用,可以看到这条主线其实是世界发展的两大方向,我们投资也基本沿着这两大方向去做,特别是在他们结合的领域做投资,我们认为不会走出太大的偏差。

  电是最好的二次能源,不管未来是光伏、风电还是可控核聚变,都离不开电。类似氢能等新的能源形式一定会占据越来越多的空间,但任何跟这条主线相违背的,我不认为有非常大的投资价值,但是确实是补充。谢谢大家。

  最大的机会,我个人思考是要从两个维度看,一个是市场空间,一个是增速。基于朝希的产业观察,未来五到十年,第一个机会在于新型储能。目前光伏已经从补充能源升级为主力能源,但由于可再生能源本身具有间歇性、不稳定性等问题,新型储能将发挥解决电力供需匹配和波动性的重要调节功能。

  截止在2023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达到了89GW,新增投运规模大概占到一半。存量的储能渗透率只有6%,新增的储能渗透率大概在13%。

  目前,中国与海外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在美国,新能源已经作为非常重要的电力供应来源,全美的配储率在50%以上,在比如加州这样的地区,配储率已经超过了70%。美国净电价计量的法案也在促进光储一体化安装。

  国内政策端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变化,例如今年4月1日开始施行的《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鼓励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进入电力市场交易,保障全额收购的发电量可能只占到总发电量的30%,那么更多的新能源电力进入市场交易之后,该如何增加收益、减少波动性?那就需要在白天发电的时候把电储起来,晚上用电的时候把电力发出来增加收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决手段。

  整体来看,新型储能未来的市场增速和增量都会很大。当然前提是需要我们创业企业继续努力解决很多问题,包括如何提高能量密度、提高系统循环次数、降低单位成本,从而实现光储平价对火电平价的替代。这里面蕴藏了很大的机会。

  第二个机会,新能源应用于绿色化工场景。中国2023年新能源的光伏装机在216.88GW,累计装机量已经到了610GW。目前中国平均弃光率大概在3%,简单理解有十几个GW的光伏发电会因为无法并网消纳等各种问题就直接浪费了。

  那么,如果把这些电力用起来做离网制氢,制氢的成本将会实现大幅度降低,像刚才讲的1美元1公斤完全可以实现。那么当度电成本达到1毛钱甚至更低的时候,绿氢的价格经济性便能展现,再延伸到产业链,肯定会带来非常大的产业和设备投资的规模。按照现在的弃光率可以支撑几十万吨的制氢规模,形成的产业投资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未来国家逐步放开对新能源电力消纳的要求,也就是说弃光率会进一步上升,那么新能源应用于化工场景这一市场在未来五到十年就存在很大的增长机会。

  实现2060碳中和的这个目标离我们还非常远,我认为这个行业远没有见顶。新能源是当今中国为数不多规模达到万亿以上,未来五年依然可以年化增长20%甚至30%的行业。大家对于新能源感受比较多的是目前的产能过剩和周期性见底。这个问题也要从两面去看,产业链条上多个环节的内卷无疑带动了全行业成本的下降。刚才夏总讲到去年国内电站光伏电站陆续卖疯了,分布式光伏收益显著增加,根本原因是成本下降,下游打开了,国内是这样,海外也是如此。由于新能源产品成本大幅下降,带动下游例如光伏电站和储能电站收益率的上升,使得行业下游的景气度明显提升了。

  另外,从2016年新能源汽车兴起,到现在锂矿价格已经经历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目前是处于比较低的点,如果往后历史重演的话,对于这类企业是布局的时机。中国现在越来越强调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还有材料的卡脖子,这一块也是一个门槛。

  我非常相信氢能行业的未来,日本是最早发展氢能汽车的,中国就不用说了,美国的普拉格能源应该是全球最早成立的一家公司。1997年,欧洲也一样,BP和一些巨头也在做。我认为氢能最大领域未必在燃料电池车,而在于一些其他的储能应用,如:电解水、制氢,包括一些化工领域的机会,我觉得这几方面会有更大市场。

  首先,回答新能源是不是到顶部了。这涉及到新能源的定义,如果简单把新能源理解为风、光、锂、储、车,我觉得太狭隘了,从这个狭隘的角度看,如果没有重大的技术创新(比如钙钛矿这种光伏材料重大革命),可能爆发力会欠缺一点。但是,梳理一下我们投新能源的本质,2016年全球194个国家主体签了《巴黎协定》,2020年中国推出“3060双碳战略”,这样才奠定了我们投资的基础。

  本质上我们投的是减碳,投的是碳中和。从这个角度来看,风、光、锂、储、车只是其中的几个点。风光是降低发电的碳排放;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是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碳排放;储能是解决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我们从碳中和的角度,从减碳的角度去看,很多领订域的市场规模都不会比上面几个点小,所以我们公司不提新能源,我们叫绿色科技,绿色科技在未来十年绝对是全球最顶级的赛道之一,所以大家要坚定信心。

  其次,我们觉得当前有什么机会。我们对看好的产业有两个池子,一个是观察池,我们把未来可期但是拐点没到的放在这个池子,还有一个池子是我们觉得拐点已到,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具体而言包括CCUS、长时储能、甲烷减排、绿色航空这些新赛道。

  最后,回答主持人对氢能源车的看法。我们也看了很久的氢,目前氢在我们的观察池里,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拐点还没到,原因也很清晰,大家都知道氢主要的问题是成本,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制造成本,第二是转化效率,第三是运输成本。和锂电池比,锂电天然解决了运输成本和转化效率的问题,只要规模化成本就能降下来,但是现在氢面临的问题是这三部分的成本都有待解决,所以我们觉得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放在观察池之内,这几个点出现重大技术突破,肯定就进入了我们的投资范围。

  关于光伏、风电、锂电老三样确实已经阶段性产能过剩,从爆发式增长转为稳健式增长,各位嘉宾达到了共识,如果说已经达到了顶部我们认为为时尚早,未来五到十年,新能源行业哪些行业会诞生新的机会?各位嘉宾有争议,争议点在于氢能,但是我们有些嘉宾不看好,有些嘉宾还在观望,我们既然在这个赛道上,我们就应坚定地看好这个赛道。所以今天不论对错,我们认为是一个机会。

  还有一个趋势是智能驾驶,刚才大家没有谈到新能源车,如果我们谈到智能驾驶新能源,新能源车一定是有机会的,未来五到十年将诞生新的万亿级赛道,从上游的电解水制氢,到中游的氢能新基建,包括输氢管道等等,到下游的氢能车、加氢站、核心的零部件生产都将快速发展,这是时间轴的问题。在补贴政策的驱动下,绿电加储能装机将猛增,这是大家形成的共识,对于上下游产业链将极大带动。

  谈到新能源车,我们认为智能驾驶将催发新的赛道,为新能源车带来更多的增量价值。去年OpenAI用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且技术的迭代非常迅速,今年Sora出现后又让大家直呼AGI快来了。AI和新能源、双碳,有哪些能结合并产生变革的地方?有没有已经发生了变革,但大家忽略或重视程度不够的领域?这个问题有请鼎兴量子的陈总先来回答一下。

  首先,说说AI+新能源会有怎样的变革。人工智能今年确实比较火,不论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今天来之前预计会场最火的是AI,人气最旺的确实也是AI。AI目前来说,无论是长文本、图像还是视频,都是在应用侧的效率工具,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AI引领的工业革命还没到。

  纵观历史,比如内燃机的发明,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从发明到用在汽车上的,大概时间过了九年,所以由AI要引起的工业革命还没那么快。如果只是作为效率工具去看,我们回顾2015年、2016年的大数据风口,那个时候也很火,那个时候本质上大数据作为效率工具去应用的,实际上很难找到变现的模式,所以,AI本身需要一点时间。

  AI和新能源的结合,我们觉得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这两个东西相辅相成,AI和新能源类似于大脑和心脏的关系,去年人工智能大会当时马斯克就说两年以后缺电,今年黄仁勋说AI要烧掉14个地球的能量能源,Open AI创始人奥特曼说未来两大货币是算力加能源。

  整体来看,这两个东西密不可分,一定会产生工业的革命性产品,目前可能大家还在讨论AI是不是替代人类,历史上看只要是工业革命,一定不是替代人类,比如说内燃机的诞生,引起了汽车、轮船、飞机、军事革命,让马车司机失业了,但是它创造出更多的司机汽车、飞行员等岗位,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次工业革命是创造更先进的生产力。所以从这个点来看,AI+新能源的变革还需要时间。

  其次,有没有已经发生了变革,而被大家忽略的。我觉得一个点值得大家关注,就是我们的新型基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算力会成为一种新型基建。新型基建原来存在一个巨大的障碍,就是能耗,大家都知道高能耗企业各地都不欢迎。

  但是,我们看到去年7月份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双控的意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写进去了,能耗双控向碳排双控转变,这说明如果你用绿电就不是高排放企业,可以大力发展,这给超算中心、数据中心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再看巨头们,几乎所有的数据类上市公司、互联网大厂都承诺,到2030年在算力这块实现百分之百的绿色电力,这就有巨大的绿电需求,再往下分析,绿电是不稳定的,长期储能要跟上,超算+绿电+长时储能,就会大力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投资长期储能的逻辑之一。

  我觉得AI、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是相辅相成、相互赋能、相互携手发展的态势。我看过一些统计,在2022年全球数据中心能耗占到全球2%,有预测说到2026年这个比例会翻三倍。我看到最夸张的预测,预计2030年以后全球一半的电力将用于计算还有冷却。

  在整个新型电力出现结构性变化的同时,风能和光能等这无疑是最大的获利方。其实AI领域的巨头也关注到这一点了,比如说亚马逊,它在疯狂地够买英伟达H100芯片GPU的同时,在全球已经拥有将近500个风光的电站,华为也一样,他们在内蒙古投资建设的算力中心,所用电力是附近的风光资源,这使我非常相信AI的发展是离不开新能源的。

  同时,我也相信AI会赋能新能源。举例,风光最大的问题是波动性很大,特别是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随着AI的引入和帮助,可以解决整个电网需求端的波动大的问题。比如说过去两年比较火的虚拟电厂,AI可以帮助它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通过对天气、时间、用户端负荷等分析去作调整,掌控整个系统,我觉得是相辅相成的。

  人工智能已经在部分改造新能源产业,比如在锂电、光伏等行业,现在有很多黑灯工厂、无人工厂,这是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初级应用。这两年Open AI和大模型的发展应该面向未来前沿科学来解决新能源的未来发展问题,加速产业落地。比如说钙钛矿、固态电池、可控核聚变等,我也看到有许多海外科学家正在做出很多努力和尝试。

  比如有澳洲的科学家利用AI在很短时间内分析钙钛矿几百万的配方,提高了检测速度,也降低了出错率,实现他们在这个领域的前瞻性话语权。包括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的问题正在利用Open AI解决。

  美国的微软团队则在用Open AI分析固态电池的成分结构,用80个小时分析了近10万种材料,相比之下这些材料采用人工分析的话要花二十多年。我认为大数据模型和AI所实现的突破性发展,将进一步加速未来新能源的重大前沿科学产业化落地。

  说到AI跟新能源的结合,国内的AI确实如火如荼,各地政府建了很多的计算中心,可惜大部分都是空置的,我想到跟新能源的结合,如果这些空置的机房用的是绿电感觉没有那么心疼了。

  以上是开玩笑,我跟朋友探讨AI到底跟新能源有没有结合的点,很可惜其实没有太多结合的点,比如用在制造环节,比如用于晶圆能力的提升,你的检测,甚至后面大模型可以做到离线自主学习,进一步自主提升的能力,这当然是非常好的点,但是这是工业自动化、工业升级的趋势,谈不上是跟新能源的结合。

  我觉得跟新能源的结合也就几个点,第一是制造环节,第二是智能电网,用电的调度可以用AI做各种预测,现在华为在推构网型储能,未来结合AI使得新能源代替火电,可以更进一步,第三是材料研发当中用AI加速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发。我觉得我们投资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信息革命,一条是电气化,AI和新能源必然有交汇融合,必然会相互促进。

  我们觉得AI一定要在新能源领域有落地的具体场景和应用,对于产业方来说对于新工具或者新技术的引进是谨慎的,最近时间段来说已经在多个方面应用了,AI在整个研发端、生产端、用电端环节都已经有一些场景出来了。

  研发端刚才提到的无论是钙钛矿材料还是其他的材料都在用AI技术模拟。生产端比如说检测,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巨头用AI的方式替代人工,实现更好的效率和效果,生产环节很多高温环境,人工的检测技术是非常有限的,用AI模拟计算迭代的速度和生产工艺的优化非常有效。用电端来讲,刚才虚拟电厂也提到了,更好使你的电尤其是新能源相匹配,更好的用电,包括从储能端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环节,如何更有效利用好你的充电桩和电源的匹配,给车辆做更好的适应。

  甚至来讲自动驾驶也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效的应用,甚至是杀手级的应用,因为只有新能源车的电动化和电气化才能真正承载自动驾驶的实现。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具体的点我们在积极的关注,也相信AI能够在新能源领域未来有比较好的应用。

  我今天想的很多点前面嘉宾都讲过了,我只能分享一个我今天刚好看到AI在减碳技术上的新应用,这是我们最近在看的一个项目,也是做碳足迹的平台,他平时也服务巴斯夫、apple这类的国际级客户,本身减碳是很大的需求,因为接下来很多产业都要列入碳控排企业。

  这个平台录入大量的供应链碳数据之后,从这上面分析供应链碳数据弱点在哪里,因为其他同样的供应链在这个地方、这个环节没有排放这么多的碳。所以第一步分析你的弱点,第二步分析其他供应链在这个环节用的什么减碳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匹配适当的技术解决方案,并且可以匹配像金融、碳信用等工具,这是减碳方案平台上比较新的AI应用。

  我们本身投智能驾驶多一些,今天提到AI比较火,刚才提到超算中心需要很大的绿电,我觉得这也是未来很大的方向,为什么未来很多的创业中心在西北多一点,主要是因为未来算力占到一半我不确定,但是我蛮有信心可以占到20%到30%的消耗。我们也非常看好这一点。至于刚才说的空置,之前投了很多自动驾驶企业,相对来讲需求也是很大的,在场如果有哪些产业基金想要算力招商的话,欢迎会后联系。

  AI和新能源的结合无外乎三种,一种是把AI用在新能源上,第二是把新能源用在AI上,第三种是AI和新能源最后结合变成一个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新东西,可能超出我的认知范围。

  把新能源用在AI这个比较好理解,我觉得AI的整个产业链上,如果说AI是大脑,新能源是血液,相当于它是驱动大脑、心脏和身体运作的动力来源。我们机构内部没有专门把新能源这个赛道列出来,我们内部列的是能源这个赛道,我们觉得AI用在能源上会超出AI用在新能源上。

  我们可以看到AI大量的应用还是用于电网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上,我们认为还是有非常大的机会,包括储能上BMS、EMS上未来的软件迭代都会充分应用AI的技术,AI本身还是需要时间的,虽然说现在AI已经有根本性的进步,但是本质上讲没有脱离当年图灵框架的范围,距离变成人或者智慧化的东西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如果有一天AI能够变成像人一样的东西,可能AI加新能源的结合就会变成第三种不知道什么鬼的新东西了。

  感谢各位嘉宾,刚才各位嘉宾发表了非常专业的观点,基本上都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已经开始拥抱,但也有嘉宾觉得新能源和人工智能技术拥抱的不够猛烈,但是不管怎么样,最后表态两者的拥抱会越来越猛烈,越来越紧密。

  总结看来,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新能源提升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另外一方面,新能源产业也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这是完美的融合,未来必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最近几天嘉宾们讲的非常多的一句话,新能源的未来一定、仍然值得我们期待。双碳与新能源圆桌对话到此结束,感谢各位。